/

自由的策展人

作為一個喜歡看展、也偶爾會做點創作的人,我曾懷疑策展人的必要性。現代的藝術家已經不單純追求技法、視覺,創作的同時也帶著思考。因此對於策展所需要的主題、概念、文字等較為抽象的內容工作,似乎藝術家自己就可以完成了。更別說藝術家又有創作的經驗、對自己的作品了解更深,那又何需策展人介入呢?

然而,今年去英國參觀泰特美術館讓我有了全新的想法。

泰特美術館的迷你主題展間

泰特美術館和展覽主題小巧又靈活。一般在台灣看展覽,多半會有一個大主題,整間美術館就圍繞在這個主題上。而泰特美術館則是將樓層規劃成許多小展間,每個小空間都有一個主題,而每個主題可能只有兩三件作品。或許正是因為展間夠小,這些主題感覺上更活潑、更多元。

這次參觀我最喜歡的展間是「Painting with White」(以白色作畫)。這個題目非常直白,但又非常有趣,瞬間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如果用白色來作畫的話,豈不是根本就看不見嗎,藝術家們到底會怎麼畫?

實際看下來,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白色畫,倒不如說是「掛在牆上的雕塑」。有幾幅畫把立體的素材拼貼在畫布上,藉由陰影來呈現出畫面的立體感;另外有幾幅則是用上相當濃稠的顏料 — 或許是石膏之類的,將顏料堆疊出厚度,藉由筆刷的紋理來表現畫面。甚至其中一幅畫的畫布本身成了素材,破破爛爛的布掛在畫架上給我一種後設的趣味。

 
另外一間我也很喜歡的 Xiao Lu and Niki de Saint Phalle 裡面只有兩個作品,都以「槍擊」為主題,但卻呈現出完全兩種完全不同型態的槍擊。

法國藝術家 Niki de Saint Phalle 在畫布上砌上一層層的石膏,並在石膏夾層間放入一袋袋小包裝的顏料,最後再開槍射擊畫布,讓被擊破的顏料恣意噴灑流動。留在畫布上的彈孔焦痕、與被擊穿的顏料飛濺的軌跡,槍的力道以一種色彩繽紛的方式呈現出來。

另一個北京藝術家 Xiao Lu(肖璐)的作品,看起來是仿真的電話亭場景,但細看牆上遺留的彈孔、與懸著未掛上的電話,彷彿能看見這裡曾發生的槍戰與逮捕,充滿了濃濃的政治反思意味。

自由的策展人

透過這兩個小展間,我發現一種我以前沒意識到的,屬於策展人的自由。

在 Painting with White 的展間中,裡面的作品並非都圍繞著白色這個主題。有些作品其實是在做雕塑實驗,而有些可能是想要挑釁一下。而且實際上我個別查看這些作品的創作理念時,其實覺得有點乏味,就如常見的當代藝術作品解說那樣,不容易理解又稍嫌冗長。

但策展人憑著他的閱歷與知識,無視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這些位於世界各地、不同年份的作品湊在一起,再以簡單易懂的 Painting with White 串連,勾起觀眾興趣。

Painting with White 展間內的所有作品,圖片擷取自 Tate 美術館官網,有每一福作品的詳細介紹

而在 Xiao Lu and Niki de Saint Phalle 裡面,兩件作品探討的主題完全不同。把這兩件作品擺在一起對照,不禁讓人思考:同樣都是槍擊作為創作的靈感,居然能有如此不同的樣貌。更加強化了 Niki 作品中槍單純的力與美、與 Xiao Lu 作品中對於國家的權力控訴。並列展示產生了比較與對話,比起只觀看單一作品時更為有趣,也更能激起反思。

藝術家創作時多半有一個追尋的脈絡,一方面是深入,但也很容易過於關注在特定議題上,而缺少縱觀全局的眼光。而能夠像 Painting with White 或 Xiao Lu and Niki de Saint Phalle 這樣,不拘泥於原先作品的創作理念、也不受國家或是年代的限制,或許多少需要一點旁觀者的性質,才有辦法做到。

因此這也是我第一次發現,這種自由穿梭於各式各樣的作品間,獨屬於策展人的自由姿態。

 

封面圖來源:筆者攝於英國泰特美術館

Painting with white 官方介紹:https://www.tate.org.uk/visit/tate-modern/display/in-the-studio/painting-white

Xiao Lu and Niki de Saint Phalle 官方介紹:https://www.tate.org.uk/visit/tate-modern/display/performer-and-participant/xiao-lu-and-niki-de-saint-phalle

紐耶羅

當了好久好久的研究生,算是個程式設計師,大部分都做新媒體的專案,有一個更新的很慢的粉專 混混實驗室

newyellow2@gmail.com

More Posts -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