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領域到底難在哪? — 其實是心態問題

曾經看過一篇談論跨領域的文章說,知識領域的本質是互相連結,只要瞭解其知識內涵,便能夠擁有跨領域的認知。看到這邊讓我不禁思考,若是這樣,為什麼很多人想要跨領域卻沒成功?又或者單純想趁工作之餘學點其他不同領域的東西,也經常是半途而廢?因此,我想藉由分享自己實際在嘗試跨領域的經驗,以學習者的角度揭露更多心態導致跨領域阻礙的因素。

跨領域的動機

進研究所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跨領域,跨往一個打從心底連能不能成功都不敢想的陌生境地。從小我的理科成績一直不太好,遇到問題也都習慣直接問人,而寫程式講求的就是清晰的邏輯,與擁有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兩者相當衝突與矛盾的情況下仍做了這樣的選擇,原因有很多,例如工作時期羨慕工程師的薪水、想做份不需要一直講電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朋友的鼓勵,給自己一個機會跳脫舒適圈,從原本焦頭爛額的工作中抽離,讓自己喘口氣,探索更多有趣的事物。

如今,回想起認真算起學程式的時間也約莫八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期間除了上 MOOCs 自學程式外,我也致力於觀察、尋找這過程中自己的心態變化,就像是帶著探照燈探尋內心深處,並用放大鏡檢視各種隱藏、被忽視的情緒,即使這樣的過程很赤裸,甚至難堪,但也讓我發現,為什麼許多人談到跨領域時的態度,一開始總是既興奮又期待,但到了中途就會感到倦怠、厭煩然後放棄?這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資訊爆炸時代的壓力–沒理由學不會?

由於當初決定要跨程式領域時已經對自己沒什麼信心,當問題一個個冒出後更是不知所措,一開始遇到問題使會習慣性直接問身邊的人,但等對方面露不耐煩、出現溝通障礙時,開口問人都變成是一種壓力。而且現在求助的資源和管道很多,似乎「不會、不懂」好像不是藉口,雖然已花上好多天悶著頭上網尋找解答,然而卻有種一定是自己不夠努力、看得不夠多,否則怎麼還無法解決問題的自我懷疑聲音出現,也因此養成了遇到問題就一定會先上網找資料的習慣,但畢竟不是所有網路資料都有利用的參考價值,當問題一直無法解決、不確定是否真的無解又不敢問人的情況下,時間過得越久就開始逃避、不願面對。

與擅長其他領域的自己比較

在這段時間裡,為了解不出的 bug 或不斷遇到學習停滯等問題淚灑很多次,即使目前遇到的問題還不能真正稱得上程式問題,但光想到這點更讓我覺得難受,因為自己還沒來得及接觸複雜的邏輯語言就要被打敗。後來發現,會不斷有這些「連這種問題都解不出來」、「學了這麼久也沒什麼進步」的自我批判聲音,原因在於「我拿現在與過去的自己比較」。這樣的比較之所以容易讓人感到洩氣,正是因為我將不擅長的學程式與擅長的企劃學習成效做比較,當自己無法像之前一樣快速上手時,就對自己感到很失望,而且當看到身邊那些不疾不徐、一下就能解出程式問題的朋友,更是自卑不如人。

看到各種網路神人崛起,自己變得不再有耐心從零開始

回想起最一開始想學程式時,因為等不及想趕快看到自己有所「成長」,所以看待寫程式就像速食般,東拼西湊、短時間內生成一個看起來有點樣子的會動的網頁,但實際上卻也不了解、也不願花時間了解其中的觀念,但隨之而來的只是空虛感,後來發現這只是在欺騙自己時,下定決心放慢速度,從最基礎的觀念開始學起,但也因為在這過程中有不少因素延緩學習成效,當看到網路自學程式大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時,心裡又變得很著急,在缺乏耐心與實際產出的情況下,就又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

原來是定型心態在作祟

最近在看對於《心態致勝》一書,對於心態探索章節非常有感,因為讓我發現了一直以來無法自在地學習新東西時的原因。作者 Carol S. Dweck 為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最先提出「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的人。對於能力的認知而言,她認為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可以透過學習發展,並願意不斷自我挑戰,視困難為自我成長的好機會 ; 反之擁有「定型心態」的人則是深信自己的智力與才能是固定不變,當遭遇挫折時會責備自己不夠聰明,為了確保自己能成功會避免一切會造成失敗的因素,當眼前的事物挑戰性太高、感覺自己不聰明或無法勝任時則會失去興趣。

但其實,所有人都有兩種心態的成分,一個人也可能在不同領域展現不同心態。而研究發現,一個人在一個特定領域的心態,將左右他在這個領域的表現。

反思自己在學習新東西時,正是抱持著「定型心態」,因此才會認為原因出自於自己沒天份,一遇到挫折就會想放棄的原因。因為一切都以結果論為導向,不是成功就是失敗,而這過程中努力的一切都只是枉然。也因為會與擅長其他領域的自己做比較,不願花費更多的努力與精力面對失敗,只是為了隱藏心底認為的努力等同於拙劣的象徵,與捍衛放不下的自尊心與驕傲,導致無法容忍錯誤與被批評。

這並不是說擁有「定型心態」者缺乏自信,而是相較於「成長心態」者的自信心較為脆弱,因為一個被質疑的眼神都能損及「定型心態」者的信心,就像是到了後期要開口問別人程式問題時,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氣,但當對方眉頭一皺表示聽不懂我的問題時,我就會覺得很生氣,認為對方也沒有想要認真了解的意思,同時也開始批判自己連問問題都不會,導致之後有問題也不想再面對,有種寧可忽略這個問題也不願拉下臉再求助於他人,因為這只會暴露自己失敗。

既然知道自己在學習不熟悉的領域時容易有「定型心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當個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多問問自己「為什麼」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一書中說到,想要擺脫失敗的反應,最重要的就是重拾對事情的在意感。回想這件事對自己來說為何重要的理由,並非企圖「隱藏、忽視」,即便回想的過程再怎麼痛苦,也要努力回想。

有朋友說我是個享受自虐的人,這並非指的是身體上的自虐,而是心理上的。就像是當我遇到程式挫折時,我總會深陷在難過、委屈、自責等狀態,而非反省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如同我前陣子考駕照,明明沒什麼練習,只是考前練一下好像滿順的,結果失敗後卻難過得大哭,又或者很常碰到程式問題解不出來就開始自我頹廢,認為自己技不如人而意志消沈。

直到開始練習傾聽自己的聲音,我意識到當每次生氣、難過完,似乎也沒什麼改變,只是不斷陷入遇到問題然後自暴自棄的循環,因此我開始認真面對,每當有這種負面情緒時,我會反問自己為什麼,如同作者 Kelly McGonigal 在書中提到一種設定自我目標的方式,透過反覆自問自答,大多數的人都能開始感受到內心深處真正追求的那個「為什麼」,直到無法再詢問更多的「為什麼」為止,如此一來即能抵達隱藏在自己目標裡的那個「原因」。

好好品嚐痛苦,試著感受各種情緒

後來發現,我所背負的種種負面情緒,都源自於比較心態,像是與自己擅長的其他領域比較,與在這領域已耕耘多年、如今已駕輕就熟的人比較,接著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比較,在於無法接受自己不像想像中的聰明,更進一步問自己什麼叫做想像中的聰明,才發現到我以為自己能夠短時間學成一件事,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本原因在於我練習的時間很少,考駕照前沒在練習,也很少花時間在 coding 及 debug,然而最重要的都是練習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啊!雖然痛苦的味道不太好,因為在當下必須逼迫自己延長體驗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但請試著花時間好好品嚐各種情緒,與自己對話,即使無法馬上停止,至少會記得它值得留戀的滋味。

培養自信的最佳方法,是回顧自己至今所有成長的過程

根據研究顯示,透過回想自己的優點,可以增強忍耐力與意志力,而透過回顧過往,能增加幸福感。當我們在面對目標時,很容易聚焦在「過去的自己有多失敗」,那是因為我們都習慣以是否達到目標來評斷自己的成功或失敗,但其實朝向目標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完成了很多事情。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進步很多,邁向目標的幹勁也自然能湧現出來。

在《心態致勝》中也告訴我們,擁有「成長心態」者談論的是個人成長,並非贏過他人,是喜愛他們在做的事,而在面臨困難時,仍然繼續喜愛做這件事,使人重視自己所做的事,不論結果,也不一定是為了成功,而是認為這件事值得努力。憶起研究自學程式這段期間,我所擁有的不僅是比一年前的我有著更多的相關知識與接案經驗,最讓我收穫良多的是訓練自己主動覺察與調適問題的能力,能更認識自己一點,與身邊的人更親近一點。

小結

在資訊爆炸且共享的時代裡,跨領域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很容易取得,難的是在自己的心態,而心態卻是我們在學習時容易忽略的要素。

以兩年多前萌生想學程式的想法開始,經歷想學卻又不敢孤注一擲的矛盾,到後來實際考研究所、上了第一門程式課,至現在可以獨立接案、寫出不錯的靜態網頁,對我來說,擁有這樣的跨領域經驗彌足珍貴,這不僅是肯定自己正朝著夢想逐漸邁進,也正是因為把自己丟到一個陌生的領域,讓我有機會發現到自己不足的缺點以及應該要驕傲的優點。

 

封面來源:Learning / bztraining

Y.C Li

一個想轉型的PM,目前研究方向為如何透過線上課程自學程式成功。另外也經營了23度的自學人蔘粉絲頁,紀錄自學中悟出的大小事

j89828@gmail.com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