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微知著

自從開始對世界有感後,慢慢體會到很多小細節其實也都彰顯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句話早就聽到膩了,可是很多時候「知道一件事」和「有感一件事」還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在「有感」之前的「知道」根本就是不知道,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失戀很痛苦,但在我還沒失戀過以前,我還真的不知道失戀的痛苦到底有多痛苦,我只知道牙痛真的很痛就是了。因為「有感」,所以才會開始去注意、去同理與自己無關的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

最近開始會在公車和捷運上偷偷觀察別人,透過穿著、小動作去猜想那個人可能是甚麼職業,講話方式如何、喜歡什麼類型的電影等等,非常有趣,尤其是當所有人千篇一律都在滑手機的時候,有什麼特殊的行為、配件都會很容易跳進我的視線裡,變成我腦海裡小劇場的一個情節。日劇其實常常也會給我這種感覺,男女主角是大眾一定會非常記得的人物,但是有些小配角戲分不多,個性也不突出,可是總會有一兩個鏡頭帶到他們很細節的部分,比如生活上的小習慣、肢體動作的獨特之處,甚至是講話的語氣音量等等,實實在在地為了一個基本上沒有很大存在感的人物建立起記憶點,或者可以說是一個讓觀眾愛上這個人物的點,讓這個人物從平面變成了有深度、想認識更深、挖掘更多的人。

之前和朋友討論了一個問題:如果想要寫小說或劇本,可是寫出來的角色每個都像自己怎麼辦?性別、年齡、職業等等基本背景可以很快決定,每個角色在這部分都很容易有差異,但是到了「做選擇」的劇情時,每個角色的思考模式就都會變得一模一樣,變得跟作者——也就是我一樣,這就表示我根本就不會塑造角色,我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只是我的分身而已,這樣寫出來的故事怎麼可能會好看。可是到底要怎麼去把一個角色寫得很像世界上真的有這個人一樣呢?不是在「創作」一個人,而是「發現」、「紀錄」一個人,那樣子的感覺。

在叮叮咚的課堂上聽學長分享,楊德昌導演會為了一個在電影中只出現五分鐘的配角也寫了一萬字的角色介紹,我覺得劇情就像一張地圖,而角色就是在地圖上行走的棋子,作者把地圖畫好、棋子佈好以後按下播放鍵,棋子就會在地圖上依照內建的各種數值不停的選擇不同道路往前走,最終有了一個不一定完美,但是絕對獨一無二的結局,其實也就和真實人生一樣,每個人都因為做了不同的選擇,而擁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

所以我想,如果我很難先從大方向下手,也就是先想好這個角色的各種外在條件,然後再進一步去想他細節的部分(會影響選擇的個性和背景),那我為何不反過來,從小細節下手,再一層一層堆疊成型呢?如果說每個人做的每個選擇都有他背後的原因,那不管再小的選擇都可以有一條脈絡可以去搜集,就好像拼圖一樣,一小塊一小塊的慢慢拼湊,最終變成一個完整的樣子。而且從小細節去發想的過程中,還可以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角色比較喜歡吃飯大過於麵?為什麼這個角色每天晚上都做惡夢?如此一來就有了好多的發想空間,好多條脈絡在我眼前浮現等著我繼續往上延伸,和我之前看不見角色的各種可能性完全相反。

《返校》遊戲裡的主角方芮欣做了陷害自己老師和同學的選擇,讓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陷入地獄之中,但順著情節我們慢慢的了解她的個性和家庭背景,最終理解她當時做的選擇並且心疼她所在的處境,我覺得這是一個塑造角色成功的案例,就好像很多英雄片裡面的大壞蛋反而比英雄還更受到觀眾歡迎,雖然真的很壞,但是塑造出這個壞人的背景讓人更加同理到他的無可奈何,進而理解這個壞人的選擇。如何讓觀眾去理解、認同角色的選擇,是我認為一個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也會是一個故事為什麼被創造出來的原因,因為角色的選擇,也正好反映了作者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吧。

©Picture by Hanning

Hanning

散發一點微光,探索生活中的各種可能。 Illustration works in IG @hanhambo

hanningillustration@gmail.com

More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