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 擴增實境的場景轉化力

探討使用 AR 的意義

在我 2019 的碩士論文《虛實之間-擴增實境的美學初探》裡,論述的出發點是來自於我自身的實踐。作為一個新媒體專案的開發者,過去經常承接 AR 擴增實境相關的專案,這些專案經常是「為了 AR 而 AR」,新技術的使用並沒有改善、或創造新的體驗,只是單純因為 AR 是一項新興的技術,為了吸引目光而使用。因此「如何使用 AR 才有意義」成了我論文探討的核心

而我論文成果主要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偏向視覺的,一個是偏向概念的。視覺的部分大致上和我之前的文章〈AR 的九種表現形式〉相同,只是後來因為接觸到社群濾鏡,所以在論文裡面新增到十二種形式的探討;而概念上的探討則試著比較「AR 擴增前」和「AR 擴增後」對於觀者產生的影響,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就是本篇所要描述的「場景轉化力」

擴增實境的概念

「擴增實境」指的是在現實空間中加入虛擬的影像,硬體裝置通常會包含鏡頭、以及顯示用的螢幕,像是展場裡的互動裝置、或是手機的 AR App

雖然擴增實境這個概念並不侷限於「視覺」的擴增,但在本文中就先僅以視覺型的擴增來討論。上圖顯示的內容,如果我們把它概念化,有可能像是這樣:

擴增實境的概念

 

從上圖來看,所謂的 AR 是在既有的空間中「加入」虛擬的物件,而最一開始的實體空間並不受影響,跟擴增出來的影像是兩個獨立的存在。而所謂的「場景轉化」指的是在影像出現之後,原來的實體空間意義發生了變化

 

場景轉化:以 Miniature Calendar 系列為例

在研究 AR 的過程中,我尋找、觀看大量的 AR 案例,其中我注意到攝影師田中達也的 Miniature Calendar 系列,雖然並非是 AR 的作品,但卻經常給我一種「觀看 AR 」的感受。這可能是因為 AR 的影像通常是擴增在實際的空間裡面,並且試著去創造一種有趣的衝突感。而田中達也的 Miniature Calendar 系列也幾乎都是在把玩「實」(現實世界的物件)和「虛」(人物模型)之間的呼應。這在我的論文裡面我稱之為「AR 感」(現在想起來這個命名也是蠻直白的)

而所謂的「場景轉化」也可以在這系列的攝影裡面看見,比如原先是粉底盒(實體空間),在放上了人物模型(擴增的視覺)之後,原先場景的意義發生了變化,粉底盒變成了沙灘。這就是場景轉化的例子

不過直接觀看有人物模型的圖,可能比較難感受到「實體空間」本身的轉變,因為圖片本身已經呈現了一個沙灘風格。因此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小測驗,底下是一連串僅有實體空間的圖 A,接著會讓你觀看加上虛擬影像(模型小人)的圖 B,看完後再回來看圖 A,看意義是不是發生了變化

場景轉化力的驗證:「你看見了什麼」小測驗

以下我挑了一些 Miniature Calendar 系列的圖,並且把場景中的模型小人後製刪去。請閱讀時先注視著圖片,試試看能否看出文字描寫的內容(例如圖中是一卷錄音帶,但我卻說他是腳踏車,能看出來是腳踏車嗎?),然後再點擊圖片查看答案(看到加上人物模型後的樣子,很明顯能看到腳踏車的模樣);看完後再回來看原圖,你對這個物件的印象改變了嗎?(現在只看到錄音帶,但因為已經看過被當成腳踏車的模樣,現在能直接看到腳踏車嗎?)如果有改變,那就表示場景中的那些人物模型,確實改變了原先這個場景的意義

以下測驗開始,請試試看!(圖片有連結可以點)

你有看見腳踏車嗎?

 

這是兩把刷子,你有看到一顆一顆的人頭嗎?

 

這是一把瑞士刀,你有看見機場嗎?

 

是一葉萵苣,還是鄉間的小路?

 

魔術方塊,或是警衛室?

 

這是黑板和磁鐵,或是許多雨傘?

 

是一張泡泡紙,或著是下雨天的地板?

 

小結

循著本篇文章的描述,搭配後續圖解的小測驗,應該可以感受到「人物模型」作為一個額外添加上去的內容,確實擁有改變原先場景意義的力量。雖然在本文的例子裡面,這些都是實體的模型而非 AR 擴增出來的虛擬影像,但應不難將這個概念類比到 AR 影像上

這個「場景轉化」的能力存在很多應用的可能,例如將 AR 應用到產品包裝上,可能可以改變該產品的形象;應用到空間中,可能可以改變氛圍。不過可惜的是,這個概念雖然有趣,但筆者在生活中還沒有找到足夠具體的案例。這可能是因為目前 AR 尚未普遍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是一些特定情境,如美妝濾鏡,擴增的對象是臉,追求的是容貌視覺上的直接改變,而非意義的轉化

但畢竟是論文嘛,追求的並非完全是實務上的應用價值,總是要追求一些智性上的趣味。總之筆者將本篇書寫於此,希望能對某些人有所啟發囉!

紐耶羅

當了好久好久的研究生,算是個程式設計師,大部分都做新媒體的專案,有一個更新的很慢的粉專 混混實驗室

newyellow2@gmail.com

More Posts - Website